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4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林业   154篇
农学   195篇
基础科学   172篇
  300篇
综合类   978篇
农作物   106篇
水产渔业   96篇
畜牧兽医   490篇
园艺   111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来自6批次147枚采用去透明带-双半卵融合法(简称去透明带法)克隆的牛体细胞囊胚进行质量分级,然后除了20枚优质胚胎用来移植外,其余的127枚克隆囊胚均采用低渗分离细胞核法进行细胞计数。结果表明:127枚采用去透明带法克隆的7 d囊胚细胞数平均为129.8个,其中优质大囊胚细胞数平均为218.9±45.0个(117~281),中等大小的优质囊胚细胞数为134.9±43.7个(85~233),不同体积大小的囊胚细胞数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从优质囊胚比例以及其细胞数来衡量,采用去透明带克隆方法可以获得质量较高的牛囊胚。  相似文献   
72.
拉萨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效识别流域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对污染控制与管理以及水环境质量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包括降雨、地形和施肥影响因子的输出风险模型,识别流域各级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的地域单元。结果表明:1996年和2010年,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概率分别为50.0%和46.3%;非点源污染风险处于较高以上程度的区域面积分别为12 985.8和11 628.0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9%和34.9%;与1996年相比,2010年非点源污染风险程度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转换的总面积约为6 674.3 km2。拉萨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风险概率为中等,风险程度在局部范围内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高风险区域面积减少、低风险区域面积增加,但是中等和较高风险区域面积有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是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应巩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果,提前应对可能出现的非点源污染问题,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营造控制非点源污染迁移的植被缓冲带。  相似文献   
73.
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猪声音分类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猪的声音能够反映生猪的应激状态以及健康状况,同时声音信号也是最容易通过非接触方式采集到的生物特征之一。深层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研究中显示了巨大优势。谱图作为一种可视化声音时频特征显示方式,结合深层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可以提高声音信号分类的精度。现场采集不同状态的猪只声音,研究适用于深层神经网络结构的最优谱图生成方法,构建了猪只声音谱图的数据集,利用Mobile Net V2网络对3种状态猪只声音进行分类识别。通过分析对比不同谱图参数以及网络宽度因子和分辨率因子,得出适用于猪只声音分类的最优模型。识别精度方面,通过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极端随机树4种模型进行对比,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异常声音分类识别精度达到97.3%。该研究表明,猪只的异常发声与其异常行为相关,因此,对猪只的声音进行识别有助于对其进行行为监测,对建设现代化猪场具有重要意思。  相似文献   
74.
摘要: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存在有核外遗传物质的细胞器,其功能的正常表达需要核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 mtDNA)编码电子传递链所需酶中的一些多肽亚基及多种 tRNA 和 rRNA,其余的亚基由核基因编码。异种体细胞核移植可能导致重构胚中 mtDNA 的杂合现象。本实验采用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PCR-RFLP)的方法分析以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以去核的绵羊 MⅡ 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构建的异质克隆胚中线粒体的来源及组成比例。结果表明: 8-cell之前的异质克隆胚中供受体 mtDNA 的比例变化不大,1-cell、2-cell、4-cell、8-cel异质克隆胚中核供体细胞 mtDNA 占受体细胞 mtDNA 的比例分别为2.5±0.8 %;2.8±0.6 %;1.9±0.4 %;1.7±0.6 %, 彼此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然而,异质克隆囊胚中核供体细胞 mtDNA 的比例下降为0.3±0.1 %,与前四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5.
由于猪的器官极可能成为人类未来器官的供应源,猪体细胞核移殖及转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全球的热点。近几年来,猪体细胞核移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看核移植效率还很低(1%~2%),还需要不断完善核移植程序及对一些基础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对猪体细胞核移植重构胚发育异常及“印迹”基因表达特征作一综述与分析,旨在为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6.
Reasons for performing study: Lameness associated with lesions of the deep digital flexor tendon (DDFT) in the digit is now recognised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lameness, but there is currently limit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pathological nature of the lesions. Objectives: To compare: signal intensity change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with histopathology; and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DDFT from horses with no history of foot‐related lameness (Group C) and horses with lesions of the DDFT confirmed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Group D). Methods: Transverse sections of the DDFT were harvested from 3 sites in all horses: 1) immediately proximal to the navicular bursa (E1); 2) at the level of the navicular bone (E2); and 3) close to the tendon's insertion (E3). If lesions were identified at E1 or had been identified further proximally using MRI, additional sections were obtained until, in most cases, the proximal limit of the lesion was identified. All DDFTs were graded histopathologically using predefined criteria. The MR images were reviewed to determine the location and sequences in which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was seen. Results: No haemorrhage or inflammatory cell infiltration was seen in any horse. At level E 1 , septal thickening, ghosting of blood vessels and blood vessel occlusion were common in Group D, but were not seen in Group C. Less commonly, there was core necrosis, only seen in Group D. At level E 2 , septal and vascular changes were most obvious in Group D. Core necrosis, dorsal splitting, crevicing and fibrillation were seen only in Group D. Septal and vascular changes were present in both Groups C and D at level E 3 , but fibrocartilaginous metaplasia, splitting, crevicing and fibrillation, or core necrosis or fibroplasia were seen only in Group D. Core lesions in Group D often extended proximal to E 1 , and ranged in length from 0.5–13 cm. Core necrosis wa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in fat suppressed images. Conclusions: Lesions of the DDFT in the digit appear to be primarily degenerative, and may be a sequel to vascular compromise. Increased signal intensity on fat suppressed MR images is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frank fluid or evidence of inflammation, but may reflect major matrix changes in the tendon. Potential relevance: Fur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causes of these lesions is required to develop preventa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77.
为了研究交感神经对小鼠妊娠早期(妊娠第1~9天)子宫内膜发育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交感神经阻断剂6-羟多巴胺(6-OHDA,100 mg·kg~(-1)体质量)腹腔注射成年雌性昆明小白鼠,损毁外周交感神经.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小鼠妊娠早期血清17β-雌二醇水平、子宫腺发育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显示:(1)在妊娠第1天(E1)、E5和E7 6-OHDA处理组血清中17β-雌二醇的含量分别降低了63.4%(P<0.01)、35.7%(P<0.05)和25.5%(P<0.05),而在E3和E9分别升高了79.3%(P<0.05)和156.7%(P<0.01);(2)6-OHDA处理降低了妊娠早期子宫腺的比例,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37.5%、38.6%、41.8%、61.4%和58.1%(P<0.01);(3)6-OHDA处理降低了妊娠早期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使E1、E3、E5、E7和E9子宫内膜增殖细胞分别减少了27.2%、30.2%、40.7%、27.2%和27.7%(P<0.01).上述结果表明,交感神经对雌激素的分泌以及妊娠早期子宫组织结构的重建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进而调节动物早期胚胎的着床和发育.  相似文献   
78.
体细胞克隆太湖猪出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太湖猪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核供体,以体外成熟卵母细胞为核受体,以杜洛克猪为代孕母猪,进行了太湖猪体细胞克隆技术的研究,成功地获得了首例体细胞克隆太湖猪仔猪.经微卫星DNA多态性鉴定,确定克隆猪来自供核细胞,与代孕母猪无亲缘关系.本研究将为体细胞克隆技术在我国太湖猪育种、建立人类疾病模型等研究方面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79.
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一个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转录因子,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细胞黏附、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凋亡及应激反应等。在奶牛感染乳房炎时,大部分涉及中性白细胞移行和激活的炎性蛋白质的编码基因在他们的启动子区都包含一个可结合NF-κB的κB位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依赖NF-κB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笔者详细的阐述NF-κB基因在奶牛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特点、作用和表达机制,为从分子水平认识和治疗奶牛乳房炎提供一定的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80.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热风干燥猕猴桃切片含水率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为研究猕猴桃切片热风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该试验通过对猕猴桃切片进行热风干燥,考察不同干燥温度(70、80、90℃)、切片厚度(3、4、5 mm)下的干燥特性。试验采用直接干燥法测定含水率,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LF-NMR)分析热风干燥过程中猕猴桃切片内部水分分布状态与变化规律,建立动力学模型,验证并预测。结果表明:猕猴桃切片热风干燥开始为外部控制,随后属于内部扩散控制,水分有效扩散系数范围为1.58×10-7~4.18×10-7 m2/s,扩散效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能显著提高猕猴桃干燥速率,可加快结合水、不易流动水以及自由水的迁移。自由水和结合水先于不易流动水发生变化,自由水含量在干燥前期逐渐下降,此过程中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自由水被脱除后,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含量依次达到最大值;此后,随着干燥的进行,不易流动水逐渐被脱除,此时结合水含量开始下降直至干燥结束。整个干燥过程中,猕猴桃切片部分自由水先转化为不易流动水和结合水,结合水与不易流动水相互转化,循环往复伴随整个干燥过程。以干燥过程中的自由水、结合水、不易流动水的核磁峰值总和、切片厚度和干燥温度为自变量,猕猴桃切片含水率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含水率预测模型,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82。结果表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结合数学模型可用于描述猕猴桃切片热风干燥过程,可实现对猕猴桃切片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快速、无损检测,研究结果可为猕猴桃热风干燥工艺和过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